
水槍銘牌表明為佛山制造(小圖)

藏家們在示范如何使用水槍噴水,由于密封性不好而沒成功(大圖)
寶貝:民國佛山造銅質消防水槍
持寶人:李原
時下正是天干物燥防火的季節,自人類學會使用火以來,火災就伴隨著人類社會,所以自古以來防火滅火都是各地頭等大事。那么以前人們是怎么滅火的呢?李原近來收藏到一款民國時期的滅火設備———消防水槍,可以讓我們感受一下當時的人們是怎樣撲滅火源的。
滅火水槍長達兩米
找到藏家李原的時候,他正在用剪刀剪出一片圓形的橡膠膠片,他說這個是搭配在水槍內,用來緩沖和封閉的,原來水槍內的膠片經過這么多年已經腐蝕掉了。隨后就在他身邊看到了水槍———呈紅纓槍形狀,圓柱形,槍頭從腹部開始向上收窄,前部有一個小孔,這種結構有利于增加出水時的水壓。槍身呈不規則的圓柱體,下部比上部略粗,底部分布著很多小孔用來入水,這些小孔還能起到阻止雜物進入水槍從而避免堵塞的作用。
水槍在靜置時長大約1 .4米,其實它是兩部分組成的,外部的銅質地的套子,和套子里面的加壓管,將內部的加壓管完全抽出,水槍的長度可以達到近2米。
那么這個東西怎么使用呢?首先將水槍底部放入水中,然后人可以手持水槍頸部的圓滑部分,上下套動里面的加壓管,水就會噴出,其原理和內部結構與我們現在使用的自行車打氣筒類似,F場幾個藏家測試時,水沒能夠噴出多遠,不過據李原介紹這是因為里面的密封片腐壞的原故,使用原來的密封片噴水時,可以噴到相當于三層樓的高度。
此外這支水槍的來歷也頗有意思,在水槍外套部分有一個銘牌,上面寫著“源生號,自造精巧快造銅水槍銅鍋雜貨運器爐灶事件貨真價實,鋪在佛山汾水龍棸大街開張X士商賜顧諸認招牌庶不致有誤”。原來這支水槍可是貨真價實的佛山制造,據了解,汾水龍聚大街大約位于現在的升平街附近。
水槍發現自老倉庫
李原介紹說,這支水槍經過這么多年風雨保留下來得益于藏在一個老倉庫內,一直未被人發現,不久前拆遷時才發現這個老東西,由于李原對本土制造古玩特別感興趣,所以第一時間從朋友處獲得這件寶貝。雖然交換這個物件花費了李原幾件心愛之物,但他覺得值得,不過這水槍價值幾何,則很難說得清楚。
講段古
民國時佛山消防壓力重大
雖然佛山一直都是手工業重鎮,但是民國時期佛山的消防救火設備非常簡陋落后。據佛山史志資料顯示:佛山在1929年以前還沒有開通馬路,以后才開始修建馬路,至1932年才建成寥寥的三幾條馬路。內街路面狹窄,兩邊店鋪與民房緊連。“有火災,殃及左鄰右里,損失慘重,市民對火災恐懼異常”。
當時,全市沒有一個官方的消防機構,只有一所隸屬商會的水龍公所(設在永安路尾),面對汾江河,設有一部馬力很小的發動機。在市內幾條馬路敷設水管和龍頭,將汾江河水泵上來救火。但這些設備,只是幾條馬路才有,絕大部分的內街,如遇火警,遠水不能救近火,起不了多大作用。當時救火的任務,主要還是由各鋪(相當于現在的居委會)負責。各鋪設一個水車館,置備一部手搖式裝上四個鐵輪的水車(俗稱水柜),還有幾支銅制水槍。遇有火警,鋪內值班人員以及本鋪部分青壯年,自愿參加救火的,組成救火隊,拉著水車,帶著水槍水桶等奔赴火場。但是,這些救火隊,都是烏合之眾,沒有受過救火訓練,而且救火器材舊式落后,救起火來,收效不大。
與藏家們同行的一位老佛山鄧伯看到這支水槍則很有感慨,他介紹說,這種水槍救火效果并不好,但是也有其不錯的實用價值,他回憶:“解放前佛山很多老房子每年都會淹水,等水退到還有20~30厘米的高度時,父親就會到鋪里或者廠里借來這種水槍,用來沖洗墻壁上的泥污,非常好用,一會兒光景就把房子清洗干凈了。”采寫/攝影:南都記者 李喆
(責任編輯:鄒汛祺) |